设为首页 | 添加到收藏夹
您当前位置:首页 > 饮食文化 > 饮食杂谈 > 正文
清朝皇帝饮食习惯
2010年03月05日 来源:网络 浏览:  


    满族婚俗中一直有吃“子孙饽饽”的习惯。

 

 



    蜜饯、萨其马是满族传统的食品。

 

    一提清宫御膳,就容易让人联想起,精美、复杂、名目繁多的“满汉全席”。那么,清初帝王的御膳房是什么样呢?他们都爱吃什么?清初满洲皇族都保留着哪些具有满族特色的饮食习惯?

    看看本期的皇宫秘事,找找看,我们现今的生活中还能找到哪些由那时流传下来的饮食习惯和传统风味?

    满族饮食习俗偏爱什么?

    由于长于狩猎,兽肉成为满族人餐桌上的美味。朝廷令各地方每年进献的贡品中,虎、鹿、獐、狍以及野鸡等的干鲜肉必不可少,至鲟鳇、白、鲢等海产品也是指名必贡之物。

    但地方每年按例进贡仍不能满足宫廷的需要,清政府还特意拣派官员,设置专门机构采捕。顺治十八年(1661),在今吉林省永吉县乌拉街设立了打牲乌拉总管衙门,擢“总管一员、统辖珠轩(满语juhiyan,即打牲活动中一种基层组织)正、副头目及参户(采挖人参者)、蜜户(养蜂采蜜人)、渔户、猎户,专司采捕诸役”,以供内廷之需。每珠轩下有牲丁十几人或二、三十人不等,共有各种牲丁不下千人,除交纳各种珍禽野味,也负有采挖人参,下河捞蚌采珠,采集蜂蜜、木耳、松子等职责。

 

   清初御膳房特设十余间肉楼、熬蜜房、蜜库、果楼

    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的御膳房,是几间极为简陋的土石之屋。《满文老档》记载:“给汗供膳者雅哈穆。”努尔哈赤“召集臣属,议事宴饮”的宴殿,也仅是数间丹青盖瓦房,还有以草为顶的,尚未脱离原始建筑的形迹。群臣赴宴时也是席地而坐。后金天命四年(1619),赐宴始设矮杌:“天命四年五月,上(努尔哈赤)御殿设宴,殿左右设凉棚八座,命八旗贝勒大臣分班而坐。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及朝鲜二降帅等,则各赐短杌待宴。前次筵宴,皆席地而坐。短凳之设,自兹始也。”天命六年(1621)6月,海城析木城(今辽宁海城市)制陶艺人向努尔哈赤进献了3510件用于供膳的瓷质器皿。努尔哈赤大喜:“珠玉金银,固可宝爱,然寒者不可为衣,饥者不可以为栗,岂如贤才技士之为益于人者大乎?今析木城乡民献所造绿瓷器皿,此真有益于国家,胜珠玉金银万万矣。该乡民操此良技,来可不予以赏赉,用示鼓励。”

    盛京皇宫的御膳房,设在清宁宫的北侧,即“仓后阿母孙房东西所十四间”。“阿母孙房”汉译为膳房。将御膳房设在碾、磨房之后、宫仓的两侧,此处尚有十间肉楼。“大清门外有熬蜜房,与放炭楼、东果楼五间,西果房五间,粉子房三间,蜜库二间”。从档案资料记载看,果楼或果房主要存贮东北各地进贡的干鲜果品及三陵祭祀备用的果品。除膳房、宫仓外,清初御膳房还特设肉楼、熬蜜房、蜜库、果楼于皇宫内外,说明皇宫中用肉、蜜及果品数量之大。

    康熙东巡盛京最爱食谱

    关于清初满族宫廷饮食,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和规定。但从一些散见的史料中,我们也能略知一二。《黑图档》等宫中档案对康熙帝三次东巡的膳食有详细记载,康熙帝首次东巡盛京时,距清政权入关中原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但仍保持着喜食粘食和甜食的生活习惯。

    粘食糕点

    东巡途中从皇庄征调的粮食主要有高梁、稷米(黄米,黏米的一种)、小米、稗米、燕麦、粳米(黏米,北方人俗称“江米”),还有小豆、绿豆等。这些作物是北方丘陵地带盛产的农作物,也是北方民族的主要食粮。在康熙帝东巡盛京前,向盛京内务府属皇庄征调的各种杂粮中,多次提到要“做麻花和撒糕用的稷米”,“磨的极细的蒸粘米饭用的稷米”。康熙帝第一次东巡盛京,从此皇庄要“稷米二金斗,白稷米一金斗半、红稷米二金斗半”。宫中不仅平时喜爱粘米饭,而且在祭祀天神或祖宗时也要贡献粘米饭。而将黏米磨成面粉做成各种形状的饽饽(即糕点),或油炸成麻花,或做成撒糕等各式粘糕点,中祭祀和筵宴中必不可少的食品。康熙帝第三次东巡盛京谒陵,还从京师带来“饽饽厨子”。东巡途中也备有炒面,如“高梁炒面、小米炒面”多种,也是满族早期生活习俗的反映。满族人早期行军作战、行围打猎,炒面便于携带和保管,用来充饥最好不过。

    蜜饯、萨其马

    满族先人早年生活的长白山区,是养蜂采蜜的天然场所。因此满族人很早就有专门的“蜜户”。清入关前盛京皇宫内置有“蜜仓”和“熬蜜房”,说明宫廷仍保留着食蜜的习俗。

    康熙三十七年,“打牲乌拉总管衙门派出”蜜丁“五百五十名,规定每人交生蜜七斤九两二钱四厘,合计交生蜜四千斤。”

    这一年康熙帝巡幸盛京时,仅盛京一处就要“蜜一百斤”。生蜜经熬制后用于制作糕点和蜜渍、蜜饯水果,至今仍有许多满族的传统食品流传下来,如“萨其玛”、蜜渍山里红、蜜饯果脯等,受到人们的喜爱。

    猪油炒蔬菜

    满族人养猪有悠久的历史,“其畜宜猪,富人至数百口,食其肉而衣其皮”。逢年过节、祭神祭天等活动以猪作“牺牲”,杀后先用于祭祀,后众人分而食之,名曰“吃福肉”。档案资料记载盛京皇宫原建有十间肉楼,专门用于储备猪肉等肉食品。猪油也受到满族人喜爱,用来炒制各种蔬菜。康熙帝第三次东巡时,命盛京内务府备办猪油炒白菜、芹菜、菠菜等共六十罐。

    牛奶、腌菜

    另从康熙帝东巡所用膳食中还可看出,入关后的皇室贵族仍喜爱奶及奶制品,喜欢吃各种腌菜。康熙帝第三次东巡时,令备挤奶乳牛一百二十条,其中七十条要随驾而行;同时令盛京内务府预备“腌菜一千八百五十斤”。

    孝庄太后酷爱喝茶

    满族作为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之一,喜食肉食,因此解膻去腻的茶就必不可少了。《龙江三记》载:“满洲有大宴会——每宴客。坐客南炕,主人先送烟,次献乳茶,名曰奶子茶。”另据《清稗类钞》载,东蒙蒙古族有每日喝2-3次奶茶的习惯。可见饮茶是满蒙民族共同生活习惯,并且在宫廷保留。这一点从清代贡茶制度的完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宫中进单》种类数量之多及故宫博物院藏清宫茶叶可以略见一斑。

    天聪崇德年间,凡有掳掠、赏赐、陪嫁中,均有茶。而在与张家口马市的贸易中,也有买卖茶的记录。据记载,孝庄文皇后每月需饮苍溪茶1斤8两,数量也算是较大的了,可见其对茶的嗜好。

    皇太极严令不得随意屠卖马骡牛驴

    努尔哈赤时期,食牛之风十分盛行,御膳房时常承供牛馔。对于养畜业并不发达的女真社会,这样做的后果有损于农耕和负载,对兴盛农业经济大为不利。

    皇太极即位后,严厉规定:“今后自大内及诸贝勒府,以及庶民,凡大祀上陵用牛外,其屠宰马骡牛驴,考悉令禁止。若违法而以马骡牛驴屠卖,经奴仆首告时,准首告之人脱离其主。”这道谕旨十分有效,此后至清入关后的历朝御膳档案,未见到一款牛馔。

[编辑:IDRI]

推广信息
“深圳饮食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idri@szeat.net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益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service@szeat.net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深圳饮食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深圳饮食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广告联系:0755-83268082 邮件:service@szeat.net
主办单位 | 深圳市美食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 深圳市饮食服务行业协会 协办单位 | 深圳市巨邦企业总公司
联络函 | 联系方式 | 公司介绍 | 法律声明 | 资质证书 | 服务条款 | 隐私声明 | 著作权与商标声明
深圳市美食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粤ICP备110655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