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添加到收藏夹
您当前位置:首页 > 饮食健康 > 健康前沿 > 正文
小心无糖食品中的“陷阱”
2014年09月18日 来源:网络 浏览:  

一直以来,人们都对甜味剂寄予厚望,因为它能解决爱甜和怕胖的矛盾。而很多营养专家一直在呼吁,糖并不可怕,吃用甜味剂配出来的“无糖食品”,根本不能满足大脑对于甜味的需求,还可能带来食欲障碍和代谢紊乱。

  甜味剂的真相

  科罗拉多大学的一项研究,让12名女性吃同样甜度的蔗糖或者蔗糖素(三氯蔗糖,一种高效甜味剂)饮料。受试者完全分不出来哪个是蔗糖,哪个是蔗糖素,因为它们的甜味完全一样。然而,扫描能发现两者的区别———因为大脑对这两种饮料的反应完全不一样。可见,甜味剂能够蒙骗我们的味蕾,但却不能欺骗我们的大脑。吃用甜味剂配出来的“无糖食品”,根本不能满足大脑对于甜味的需求。也就是说,味蕾得到甜味,向大脑报告身体得到了糖。而大脑却得不到真正糖的激发,血糖也没有相应的上升。这些完全不一致的信号,很可能会给身体带来困惑。于是就可能带来食欲障碍和代谢紊乱,而这种情况,可能会进一步增加肥胖的危险。

  糖不是导致糖尿病的元凶

  糖尿病患者是不能吃糖的,这给很多人一种错觉:吃糖可以得糖尿病。实际上,专家提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在谈到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时,也并没有把“吃糖”或“吃糖过多”作为糖尿病的诱因之一。另一方面,少吃糖或不吃糖也不是预防糖尿病的有效措施。卫生部2008年7月发布的《防治糖尿病宣传知识要点》中,也没有把“不吃糖”或“少吃糖”作为预防措施。但糖尿病高危人群应“禁止含糖饮料”。

  预防糖尿病,真正看食物的哪个要素呢?就防治糖尿病而言,食物血糖生成指数(GI)的高低,可能糖多糖少更为重要。比如,主食类中的杂粮、杂豆类、全麦食品等,血糖生成指数比较低,糖尿病人吃杂粮主食,比喝粥好。让患者少吃大米饭,是因为它的血糖生成指数比较高,而不是它就是含糖。

  有调查表明,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均消费糖的量是比较低的,为此《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甚至认为没有必要设立摄入糖的限制量。当然,有专家建议每天吃糖30克是适宜的。

  小心无糖食品的油含量超标

  现在,糖尿病患者、肥胖者还是要限制一下吃糖量,但并非不能吃。因为医生普遍反对糖尿病患者过“苦行僧”日子,啥也不敢吃,因为这是完全不必要的,糖尿病患者只要控制住饮食的总热量和结构就很安全。在想吃甜味时,一些木糖醇、阿斯巴甜的食品,能让血糖升高比较慢,减轻胰腺负担,适合糖尿病人。但现在很多无糖食品的另一隐忧是油脂严重过量,这些脆脆的饼干,能量极高,对糖尿病人依然是危险的。建议糖尿病人,尽量吃最原始的食品,加工过程少的食品,而不是单纯看食品的名称和表面。

[编辑:Elaine]

推广信息
“深圳饮食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idri@szeat.net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益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service@szeat.net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深圳饮食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深圳饮食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广告联系:0755-83268082 邮件:service@szeat.net
主办单位 | 深圳市美食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 深圳市饮食服务行业协会 协办单位 | 深圳市巨邦企业总公司
联络函 | 联系方式 | 公司介绍 | 法律声明 | 资质证书 | 服务条款 | 隐私声明 | 著作权与商标声明
深圳市美食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粤ICP备11065566号